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白皮書發表!請收下這份令人矚目的生態環境成績單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8月12日發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光輝篇章》白皮書。
白皮書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為增進人民福祉、提高全體人民人權保障水平、實現國家現代化而實施的一項重大國家發展戰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奮力決勝全面小康,最終實現了從貧困到溫飽到總體小康直到全面小康的歷史跨越。全面小康是經濟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公平、生態良好的小康,是城鄉區域均衡發展、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是切實尊重和全面保障人權的小康。
白皮書指出,人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和標志,尊重和保障人權是現代文明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然要實現各類人權協調發展,全面小康強調保障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惠及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人權保障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實施環境保護基本國策,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白皮書中的第三部分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中國堅持以發展促人權,推動全面落實經濟社會權利、文化教育權利以及生態環境權利,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安康、和諧幸福。同時,用九個方面闡明“以發展促人權增進經濟社會文化權利”的美好實景。
其中,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引人注目。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中共十八大以來,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家發展“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倡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理念,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切實保護公民環境權利。
二是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果顯著。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空氣更加清新。2020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較2005年下降48.4%,提前完成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碳排放目標。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從2016年的19.1%上升到2020年的24.3%(初步核算數)。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2020年空氣質量達標的城市占59.9%。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水質持續優化。2020年,1940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中,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為83.4%,比2019年上升8.5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為0.6%,比2019年下降2.8個百分點;全國近岸海域優良(一、二類)水質比例為77.4%,比2019年上升0.8個百分點;劣四類水質比例為9.4%,比2019年下降2.3個百分點。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土壤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農用地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為重點,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2014年至2019年,全國依法依規關停涉重金屬行業企業3500余家,實施金屬減排工程850多個。開展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治理修復等工作,農用地土壤環境狀況總體穩定。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基本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
三是人居環境不斷改善。2020年,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68%,生活垃圾進行收運處理的行政村比例超過90%,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25.5%;46個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覆蓋居民8300萬戶,居民小區覆蓋率94.6%,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超過90%。
四是實施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截至2020年,全國共建立自然保護地近萬處,保護面積覆蓋陸域國土面積的18%,約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85%的重點野生動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全國森林覆蓋率由20世紀70年代初的12.7%提高到2020年的23.04%。在全球森林面積持續凈損失達1.78億公頃的不利形勢下,中國森林面積近十年年凈增約249.9萬公頃,居全球第一。2012年至2021年6月,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面積超過1900萬公頃,封禁保護面積達到177.2萬公頃。中國率先實現了荒漠化土地零增長,為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的2030年全球退化土地零增長目標作出重要貢獻。
來源:中國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