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文在线精品国产,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香蕉,阿v天堂2017在无码,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免费视频,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97

新聞動態
當前位置: 首頁> 新聞動態> 行業新聞> 做生態文明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①丨生態環境治理需要引導全民參與

做生態文明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①丨生態環境治理需要引導全民參與

來源:人氣:1432發表時間:2022-07-02

      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2022年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時強調,希望全社會行動起來,做生態文明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身體力行、真抓實干,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家園。

 

      建設美麗中國是人民群眾的共同事業,既是人民主體地位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集中體現,也是向綠色生活方式轉型的必然要求和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生態文明建設惠及民生,公眾是受益的主體,也應當是建設的主體。只有充分調動公眾的積極性、創造性,讓公眾全面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中,生態文明建設才有穩固的基礎。

 

      全民行動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有多種多樣的體現,如全民義務植樹、愛國衛生運動、垃圾分類等。全民義務植樹已經開展41年,我國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習近平總書記率先垂范,帶頭履行法定義務,連續10年在北京參加義務植樹活動,并發表重要講話,鼓勵民眾人人出力、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因地制宜深入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推動國土綠化不斷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提升了林草資源總量和質量。同樣,我國通過多年持續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也取得了顯著效果。疫情之下,習近平總書記尤其強調要堅持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他認為這不是簡單的清掃衛生,更多應該從人居環境改善、飲食習慣、社會心理健康、公共衛生設施等多個方面開展工作,特別是要堅決杜絕食用野生動物的陋習,提倡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近年來,隨著生活垃圾分類在各地普遍開展,垃圾分類活動已經成為社會文明新時尚。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環境的向往、對環境權的維護、對公共生態產品的需求,與生態資源環境的承載力降低、生態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生態環境保護形勢嚴峻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亟待進一步引導全民參與,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

 

      首先,需要普及生態文明理念,增強全民生態文明意識。加強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知識教育和普及工作。以觀念更新為先導,引領經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將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知識納入國民教育和培訓體系,將生態文明理念的宣傳教育落實到位,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通過綠色公民的培養,塑造愛護環境的道德風尚。通過弘揚生態道德,喚醒民眾的生態自覺,形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廣泛共識。

 

      其次,需要培育生態文明行為準則,促進美麗中國建設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豐富的生態智慧,比如節約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治家格言,至今仍給人以深刻警示和啟迪。現代化進程中,我國面臨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的嚴峻挑戰。在大力提升公民生態環保意識的同時,還需珍惜資源,有節制地開發利用資源,延長資源的利用周期,實現資源配置與利用的代際公平和永續發展。“知行合一”是古代先哲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人歷來推崇的行為準則。在構建全民行動體系方面,應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進一步增強全社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加大節能減排力度的同時,對綠色生活方式轉型的推動力度也進一步加大。2017年,商務部、中央文明辦聯合發出通知,推動餐飲行業厲行勤儉節約,引導全社會大力倡導綠色生活、反對鋪張浪費,得到餐飲業和人民群眾的積極響應。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2021年,我國出臺《“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行動計劃(2021—2025年)》。理性消費、餐桌文明已逐漸深入人心,成為公眾日常生活中的良好習慣,有力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生活方式。

 

      最后,需要加強信息公開,健全法律,促進環境公平。公眾參與是實現環境公平的有效途徑。環境決策影響公眾生活質量和公共福利,生態系統的關聯性讓每個人都參與其中并共同承擔風險,而廣泛的公眾參與有助于環境決策的科學性、公平性。在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應推動信息公開與公正參與,完善多元化的環境監督體制。只有形成包括政府、企業、公眾、社會組織在內的主體多元化合作和監管,才能真正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惠及民生。為及時準確披露各類環境信息,擴大公開范圍,保障公眾知情權,維護公眾環境權益,我國建立全國“12369環保舉報管理平臺”,整合各級“12369”熱線電話、微信、網絡等舉報渠道,實現“有報必接、違法必查,事事有結果、件件有回音”,維護公眾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新聞媒體也加大了監督力度,對各類破壞生態環境問題、突發環境事件、環境違法行為進行曝光。此外,通過法律法規和政策杠桿加強對社會組織的管理和指導,推進社會組織的能力建設,引導和大力發揮生態環境志愿者作用,在全社會形成環境保護氛圍,引導人民群眾自覺履行環境保護責任,為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凝聚強大的社會支持力量。

 

來源:中國環境報

微信

電話

咨詢熱線 0871-65169911/180 8831 4356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