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農村環境整治:鄉村變美了 生活更好了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國家加大環境治理力度,農村環境治理也逐漸被重視起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各地統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城鄉垃圾處理一體化初步實現,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有效,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初見成效。
農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
“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這是今年6月,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的第十一場“中國這十年”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傳出的聲音。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事關廣大農民根本福祉和美麗中國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對此高度重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并提出明確要求,為推動農村污染治理指明了方向。
2018年以來,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全面推開,三年行動目標任務如期完成,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水平明顯提升,基本實現干凈整潔有序。
截至2020年底,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專項資金258億元,以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規模以下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等為重點,支持各地新增完成15萬個行政村整治,累計完成整治19.5萬個,占全國行政村總數的1/3左右,村莊環境明顯改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成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主要任務之一,更大力度的治理持續推進。
欲破堅冰,政策先行。2017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首次將農村污水治理入法,標志著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進入新階段。
2018年,中辦、國辦聯合印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明確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要方向,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突出短板。
2019年,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銀保監會九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導意見》。
……
中央連續發布政策文件,對實施農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作出具體部署,明確重點,逐年推進、逐項落實。
頂層設計之下,各地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堅持遵循鄉村發展規律的工作方法,聚焦重點、聚集資源、聚合力量,扎實推進相關政策落實落地,取得了積極進展。
——全面摸清現狀。對農村生活污水的產生總量和比例構成、村莊污水無序排放、水體污染等現狀進行調查,梳理現有處理設施數量、布局、運行等情況,分析村莊周邊環境,特別是水生態環境容量。
——發揮地方主導作用。強化統籌銜接,以縣為單元統籌治理農村生活污水。分區分類施策,根據區域差異和村莊類型,科學確定技術路徑和模式。同時,推動地方落實財政事權,加大投入力度。強化建管并重,規范設施建設運維,評估治理成效,確保設施發揮作用。
——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結合“三清一改”(即清理農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內塘溝、清理畜禽養殖糞污等農業生產廢棄物,改變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不良習慣),推動環境綜合整治。系統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系連通、生態修復等措施,基本消除4000余處面積較大的農村黑臭水體。
治理中,各地不斷創新,探索出一系列治理新模式、新方法,農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取得明顯成效。
浙江省2019年發布全國首部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管理領域的省級地方性法規;廣東省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堅行動,新增1000個以上自然村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福建省提出,2022年全省新推進500個村莊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建設,各設區市各推進1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樣板工程建設。
這十年,我國農村污水處理設施不斷完善,污水處理能力迅速提升,農村日污水處理能力從2016年的2571億立方米提升至2020年的5176億立方米,提升一倍有余。
這十年,各地基本完成縣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編制,10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4個縣區開展農村生活污水(黑臭水體)治理試點。截至2020年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為25.5%,基本建立了污水排放標準和縣域規劃體系。
生活垃圾治理成效顯著
臟亂差,曾經是農村環境的最大短板。山水間、村落里、河道邊,隨處可見生活垃圾,老百姓也習以為常。
實施生活垃圾治理,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關鍵戰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接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重點抓好改廁和污水、垃圾處理。
2020年,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在第四章第四十六條中明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農村生活垃圾污染環境的防治,保護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2021年,中辦、國辦印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
2022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國家鄉村振興局、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建設管理的通知》。
事實上,自2018年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以來,農村居民參與農業農村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參與到生活垃圾治理中。
浙江省率先開展了農村垃圾分類。天剛亮,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新豐鎮民豐村村民徐玲英像往常一樣,將西瓜皮扔進易腐爛垃圾桶。隨后,這些垃圾被收運至村口垃圾中轉站,最終被送到鎮易腐垃圾處理站。
從“扔”到“分”,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體現的是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垃圾分類意識已經在很多農村地區深入人心。
在四川省德陽市羅江區,每個鎮設有環境治理辦,村保潔人員負責全村公共場所清掃保潔和轉運垃圾,鎮環衛人員負責鎮級公共場所保潔和垃圾中轉。
垃圾處理體系不斷完善。通過推廣“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城鄉環衛一體化模式,各地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建設。
村民積極性不斷提高。各地采取有效舉措,動員村民投身美麗家園建設,共建、共管、共評,強化村民垃圾分類意識,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
監管模式不斷創新。在河北,天上的衛星成了農村生活垃圾監管的新利器,當地積極應用衛星遙感技術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監管工作,并指導各地應用無人機、大數據等現代科技信息技術,對當地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進行有效監督。
在全國農村,像徐玲英家這樣,干凈整潔取代又臟又亂的景象成為普遍現象。“十三五”期間,全國農村生活垃圾進行收運處理的行政村比例超過90%,排查出的2.4萬個非正規垃圾堆放點基本完成整治;15萬個行政村完成了農村環境的綜合整治,超額完成“十三五”目標任務。
十年間,農村臟亂差面貌明顯改觀,全國95%以上的村莊開展了清潔行動,引導農民群眾集中開展衛生大掃除、垃圾大清理、環境大整治,農村基本實現了干凈整潔有序,各地區立足實際打造了5萬多個美麗宜居典型示范村莊。“鄉村變美了、生活更好了”成為人們的共同感受。
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農業面源污染,是農村生態環境面臨的另一個頑疾。因其涉及面廣,與畜禽糞污、農作物秸稈以及化肥、地膜使用等密切相關,具有分散性、不確定性、治理滯后性等特點。
2020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保持戰略定力,以釘釘子精神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推動污染治理向鄉鎮、農村延伸,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明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為新時期持續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十三五”以來,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大力實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出臺《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攻堅舉措,堅決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
在山東,過去測土配方施肥工作流于形式,曾被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點名。如今,大力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向縱深發展,完成肥效、化肥利用率等田間試驗800個,農戶施肥調查1.8萬戶,以縣為單位向社會公開發布肥料配方,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面積達1.4億畝(次)以上,技術覆蓋率保持在90%以上。
在江西,農業面源污染防控成為降低鄱陽湖總磷濃度的重要舉措,圍繞鄱陽湖生態環境保護,江西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全省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保持在80%以上,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利用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9%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5.1%。
這些年,各地加快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持續推進,通過實施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集成推廣農藥減量增效模式,使用量連續多年負增長。
這些年,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能力不斷增強。全國養殖大縣全部開展整縣推進糞污綜合利用,大型規模養殖場全部配套糞污處理設施裝備,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6%,比2015年提高了16個百分點。
這些年,秸稈農膜利用水平穩步提升。通過推進秸稈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利用,綜合利用率達到87%以上。同時,加強農膜生產、銷售、使用、回收全程監管,回收利用率超過80%,農田白色污染治理取得了重要進展。
久久為功,方能滴水穿石。我國化肥用量從2015年的6022萬噸下降到2020年的5250萬噸,降幅達到12.8%;施肥強度從369.9千克/公頃下降到313.5千克/公頃。相比“十二五”時期,“十三五”累計減少化肥用量1322萬噸。十年來,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從湖北到山東,從田間地頭到養殖車間,因地制宜、系統施治,一幅幅優美圖景見證著多年來我國大力推進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的成果。十年砥礪奮進,環境整治改變了農民的衛生觀念,改出了農村的生活新貌,樹立了農村的文明新風。擘畫錦繡新畫卷,我國農業農村環境未來更可期。
來源:中國環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