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從哪些方面影響生物多樣性?
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包括對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影響。
氣候變化對植物種的豐富度、分布格局、種間關系、物候、光合作用等會產生深刻影響,并增加外來物種入侵、本地物種滅絕的風險。例如,20世紀最后10年,隨著氣溫的升高,荷蘭的維管束植物中喜熱植物種類增加。氣候變暖會導致部分植物生長季延長、開花提前、生長加速,擾亂原有的中間關系等。氣候變化對植物多樣性影響最大的地區是那些物種的棲息地相對固定、物種無法遷移的地區,因此種群較小且棲息地破碎的物種,或者呈島嶼型分布的物種對氣候變化相對更加脆弱。
氣溫對一些爬行與兩棲類動物的孵化結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孵化溫度可以決定后代的性別。如對某些海龜來說,當孵化溫度大于29℃時,孵化出的多數幼龜為雌性,當孵化溫度小于27℃時,孵化出的多數幼龜為雄性。對揚子鱷來說,孵化溫度為28.5℃時,孵出的幼鱷皆為雌性,孵化溫度為33.5-35℃時,孵出的幼鱷皆為雄性。這就是說,在氣溫持續升高的大背景下,某些龜類和鱷魚可能面臨著滅絕的威脅。一些共生、寄生以及食物鏈上的物種,由于各個物種對溫度的敏感性不同,可能會紊亂長期進化形成的種間關系。
氣候變化還會引起物種向低溫方向移動。北半球很多地方都有過報道,蝴蝶、部分鳥類和哺乳動物都呈現北移趨勢,歐洲候鳥和留鳥豐富度因為氣溫升高而發生改變。氣候變化帶來的干旱脅迫能夠改變害蟲與寄主之間的關系,并使害蟲向高緯度和高海拔遷移,從而增加植被蟲害的傳染率。氣候變化還會引起有害生物泛濫,害蟲和疾病爆發強度和頻率增加。如氣候變化引起的病害加劇,一度使北美的兩棲類物種趨于滅絕。北歐和美國很多鳥類,自20世紀中期以來,產卵、孵化和遷徙都出現了提前。
氣候變化還會導致生態系統結構、功能以及多樣性發生改變。例如,降水時空格局的變化,使得20世紀70年代美國奇瓦瓦荒漠木本灌叢密度增加了3倍,以前常見動物數量減少,稀有動物數量增加。另外,氣溫升高使高緯度陸地生態系統植物生產力增加,生態系統碳氮循環過程改變。自然條件交錯帶是對氣候變化最為敏感的區域之一,如中國長白山脈半苔原過渡帶變寬,五臺山高山草甸和林線過渡帶中一些植物向高海拔遷移。北方森林以每升溫1℃按100-150千米速度向北擴展,全球變暖使生態系統整體向兩極和高海拔區域移動。凍原中草本和地衣植物豐富度改變,從而改變了生態系統的結構、組成、功能和服務。
據預測,未來的氣候變化將導致海洋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發生改變。如海水溫度上升、冰蓋減小,鹽度、氧氣改變,海洋生物分布和物候發生改變,高緯度海洋中藻類、浮游生物和魚類都向極地方向遷移,海洋生態系統的生物豐富度、群落結構、服務能力等都將發生變化。根據IPCC的報告,如全球溫度升高1℃,全球珊瑚礁將普遍白化,海平面上升將導致沿海濕地被淹沒,估計到2080年,20%的濕地將喪失,紅樹林生態系統將受到較大影響。氣候變化還將對海洋浮游生物造成較大的影響,尤其是極地生態系統。許多海洋和淡水生物物候與分布也伴隨水溫增加、冰蓋變化、氧氣含量和環流變化而改變,海藻、浮游生物和魚類在范圍和豐富性方面向極地方向遷移。
氣候變化還會影響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的發揮,并使未來保護地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巨大的壓力和挑戰。氣候變化導致一些物種為尋找新的適宜棲息地而不斷遷徙,有些物種甚至遷徙到保護區外的棲息地上,致使這些物種在保護區內消失,將不利于保護區對這些物種的有效保護,氣候變化還可能使保護區的邊界變得不再合適,原有的管理不再有效。
氣候變化還會造成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增加,如暴風雪、洪澇、干旱等天氣,使得動植物受損與生態系統破壞。火災發生頻率的增加,也會對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的破壞。
來源:云南省生態環境廳、中國環境

